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,一個被稱為‘無用階層’的群體正悄然形成。這個概念由學者尤瓦爾·赫拉利提出,指那些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時代,因技能過時或工作被替代而難以融入經濟主流的個體。他們的出現不僅是技術進步的副產品,更折射出社會結構的分化與個人心理的變遷。與此同時,一個看似微小的現象——朋友圈的‘三天可見’設置——正成為這種變化的縮影。
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對好友隱藏自己的社交動態?這一行為背后,是人們對隱私保護的增強、對社交過載的厭倦,以及對‘無用感’的潛在焦慮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個體可能感到自己的生活和觀點無足輕重,從而通過限制可見性來維護心理安全。朋友圈的‘三天可見’像一堵無形的墻,既是自我保護,也是對社會壓力的無聲抗議。\n
另一方面,‘門類銷售’的興起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分化。隨著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的增長,銷售行業日益細分,專注于特定產品領域的‘門類銷售’(如奢侈品、科技產品等)成為主流。這種模式雖然提升了效率,但也可能邊緣化那些無法適應新消費邏輯的群體。例如,傳統銷售人員若缺乏數字技能,就可能被歸入‘無用階層’,面臨失業風險。
更深層次看,‘無用階層’的形成與朋友圈的‘三天可見’現象共享一個根源:社會連接的弱化與個體價值的迷失。技術進步在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制造了新的不平等;而社交媒體的虛擬互動,往往無法填補真實世界的歸屬感空白。要緩解這一問題,需要社會在教育和就業政策上加強包容性,同時鼓勵人們重建深度的社交紐帶,避免在數字迷霧中淪為‘無用’的旁觀者。